
美國關稅出招:政府五大策略與補助方案雙管齊下,護航製造業
近日美國政府以「對等關稅」為名對臺灣加徵32%關稅,使企業在產業布局、經營營層面上受到重大影響,也造成台灣股市最大跌點。為此,總統提出五大策略來應變,同時,行政院與經濟部提供適合製造業的補助方案,維護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,協助受到衝擊的企業度過艱難時刻。
總統提出五大策略方向
策略一,透過談判,爭取改善對等關稅
1. 成立談判小組,與美方討論從「零關稅」開始的可能性。
2. 擴大對美採購,降低貿易逆差。
3. 擴大對美國的投資,深化臺美產業合作。
4. 解決非關稅貿易障礙,促進公平貿易。
5. 解決美方關切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與低價傾銷問題(洗產地)。
策略二:產業支持計劃
針對傳統產業和中小微企業,提供及時支持與協助,行政院已公布九大面向、20項措施,協助各產業轉型升級。
策略三:中長期經濟發展計劃
政府將與友盟國家合作,拓展市場、整合產業,並利用半導體、資通訊、智慧製造等優勢,推動智慧與永續的臺灣發展。
策略四:臺灣加1策略
強化臺灣站穩腳步,提供投資獎勳、改善法令和投資環境,幫助企業留臺並加強與美國的產業合作。
策略五:產業傾聽之旅
傾聽業界心聲,解決問題,確保政策更貼近需求。
結合政府的五大策略,行政院針對衝擊最大的製造業,採取以下幾點措施:
1. 經濟援助:行政院推出2,880億援助方案,涵蓋880億元的直接援助及2,000億元貿易融資,幫助企業應對新關稅帶來的成本增加。
2. 服務諮詢專線:設立專線,提供企業及國人正確的政府協助資訊,4月8日成立服務諮詢專線。專線號碼:0800056476。
3. 關稅影響評估:政府指出,除半導體外,其他製造業產品將面臨32%關稅,增加出口壓力。
4. 政府立場與行動:與美方積極協商,爭取降低或豁免部分關稅。
5. 產業調整建議:建議製造業調整供應鏈布局,考慮在美國設立生產基地以減少關稅影響,並鼓勵企業加強創新和產品升級,提升全球競爭力。
經濟部提供多選擇的補助方案,與製造業化危機為轉機
1. 外銷貸款保證加碼(60億)提供中小微製造業者每家最高6,000萬元外銷貸款,保證成數達95%,並補貼手續費最長2年,減輕資金壓力、穩定出口。
2. 營收衰退貸款支援(50億)近3年有出口實績、且因美關稅導致單月營收衰退15%以上的業者,可申請最高3,500萬元貸款,助企業撐過轉型期。
3. 研發與轉型補助(200億)針對受關稅影響的製造業,補助研發新產品、搶攻海外訂單:
- 單一企業最高補助500萬
- 產業聯盟最高補助4,000萬
4. 補助企業設立海外展示中心與物流據點(100億),拓展多元市場:
- 單一企業最高補助500萬
- 聯合申請最高2,000萬
面對美國32%的關稅衝擊,政府提出「五大策略」與具體配套措施。儘管關稅壓力不小,但臺灣製造業擁有強大的韌性與轉型潛力。在政府政策的引導與支持下,將有助於業者穩中求變,邁向高值化、國際化發展,持續鞏固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。
參考網址: